【教区历史】
起源:
献县地区的天主教团体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利玛窦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天主教团体之一。
650年,帝敕令诸州,各建景寺。“法疏十道”,波斯教士在献县这里已经传教,建教堂。1275年马可波罗来华,在其《游记》中记载:河间府城内有一座景教大教堂。
元朝1294年(至元31年)时,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高维诺(Joannes de monte Corvino)将天主教传入中国,建立了中国唯一的天主教教区——汗八里(今北京)教区,并任首任主教。据历史记载,在1313年孟高维诺任北京总主教时,献县已开始有了教友。但随着元朝灭亡,天主教的传教事业也停止了。
明朝的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Ricci)等人再次把天主教传入中国。1598年9月和1600年7月利玛窦神父两次由南京沿大运河北上天津,沿途传教,经过吴桥、东光、泊头等广大地区,重新播撒了福音的火种。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神父到达并定居北京,开始在北京周围地区传教。以后住在北京的外国传教士轮流前往河间、献县一带传教。1631年,龙华民神父奉旨和汤若望神父修治历法,他的传教地点,除北京外,屡次沿着北京通往南京的御路,经过任丘、河间、献县、阜城、景州等处。在龙华民神父的奔走下,献县教友的数目逐渐增多。
开创:
1856年5月30日,教廷将北京教区改为3个代牧区:直隶北境代牧区(主教座堂在北京)、直隶西南代牧区(主教座堂在正定)和直隶东南代牧区。前2个教区都由法国遣使会负责,而直隶东南代牧区交给法国耶稣会负责,成为耶稣会在中国开辟的两大教区之一(另一个是以上海徐家汇为中心的江南代牧区)。直隶东南代牧区(Vicaria Apostolique Du Tcheli-Sud-Est)包括河间、大名、广平3府,冀、深2州、35个县,成立时有9505名信徒,上海徐家汇耶稣会院长郎怀仁为该区主教。1857年3月22日,郎主教在保定乡间由北京教区孟振生(Mouly)主教秘密祝圣。
教区成立后,总堂设在威县赵庄,由于遭受两次匪患,1861年10月,总堂迁至献县张庄,并开始建造可容纳2000余人的哥特式建筑献县张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到1866年3月28日落成祝圣。主教座堂建成之前的1865年,由于来访的江南代牧区年主教染霍乱身亡,于是郎怀仁主教调任江南代牧区,第2任主教为杜巴尔(Eduard Dubar)。
1878年,杜主教在华北五省大饥荒期间染疫病身亡。当时教友增至26023人。
1880年,步天衢(Bulte)主教被任命为直隶东南代牧。1900年10月14日庚子之乱平定后不久去世,当时教区有圣堂674座,教友50575人。
1900年夏,教区遭遇了最为严峻的考验――庚子事变,674座圣堂几乎全部被毁,5万名教友中有5153名教友被杀害,还有4位神父也遭杀害,仅在景县朱家河一个村庄,就有3000余名教友遇难。
4 位神父为:
Léon-Ignace Mangin 任德芬;Modeste Andlauer 路懋德;Rémy Isoré 赵席珍;Paul Denn 汤爱玲
繁荣:
马泽轩(Magnet)主教任职期间(1901年—1918年),教友人数迅速增加,突破10万大关。
刘钦明(Lecroart)主教任职期间(1919年—1936年),教务蒸蒸日上。
1923年,献县教区在天津马场道创办了天津工商学院,是天主教在华创办的第二所高等院校。
1924年12月3日,直隶东南代牧区根据主教座堂所在地改名为献县代牧区。刘钦明在上海会议上以拉丁文撰写了著名的“奉献中国于圣母诵”。
这一期间,主教座堂占地七百余亩,有6座圣堂,14座楼房,平房数百间,总计房舍有1300间,还建有花园、鱼池、运动场等,驻堂人员达1200人(不算学生)。
总堂机构分东西两大院。东大院都是男性机构,有主教府、大修院、耶稣会院、初学院、文学院、哲学院、小修院和慕华中学。西大院都是女性机构,有若瑟医院、4个女修会(加拿大宝血会、法国拯亡会、国籍炼灵主母会、献堂会)及女校和育婴堂。
总堂内还有不少工厂、作坊,有发电房、制药厂、木器厂、白铁厂、酿酒厂、绣花房、洗衣房等,特别是献县印书房1874年成立,在中外宗教界学术界享有声誉。
划分教区:
1929年5月13日,教廷将广平府10县划出设立永年代牧区,教友39084名,由中国非会士司铎管理,首任代牧为崔守恂主教。
1936年3月29日,教宗又将大名府6县划出设立大名监牧区,教友37000人,由匈牙利耶稣会管理,首任监牧为查宗夏(Szarvas)主教。
1939年4月27日,景县监牧区成立,版图为河间府南部及冀州12个县,教友约3万人。献县教区在分出3个教区后辖9个县,教友尚有61464人。
苦难:
1937年12月2日,教宗任命赵振声为献县教区首任国籍主教,1938年3月27日祝圣。这时中日战争已经爆发,主教座堂的西大院也被日军强占(1942年)。
抗日战争期间,献县教区发生了2次不幸事件:
1939年7月15日,教区设在河间的大修院有24名师生被日军认为私通八路军而遭活埋。当时,新成立的景县教区由奥地利主教负责,于是献县、永年、大名和景县4个教区为安全起见,联合在景县开办若石总修院(St. Joseph Seminary)。1941年9月8日,教区云台山墓地附近有3名亲日分子被抗日小分队杀死,致使神父、修士、贞女等19人被日军枪挑、活埋。
抗战结束后,1946年4月11日,梵蒂冈在中国实行圣统制,献县代牧区也改为正式的献县教区。
1945-1946年间,河北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共产党占领,献县及其附近的教区开始遭受严厉的清算斗争,莫名其妙的巨额赔款使教区经济陷入拮据。献县耶稣会和在景县的若石总修院都被迫迁移到北平,赵主教也流亡到平津一带。1947年,赵振声主教接替赴美的田耕莘枢机代理北平总主教。1949年春-1953年,在交河县郝村和献县东双坦一带秘密传教,后回教区续掌教务。1949年,献县教区在全国各教区中第一个转移大批修生出境,到达菲律宾。
1949年,政府医院、中学、粮库占用主教座堂4/5的房屋。1955年,东大院为人民委员会和中学相继占用。1956年,县卫生院改名献县人民医院,又占用整个西大院。
1956年到1958年,在翻幽运动中,又有大批神父入狱。
1966年,文化大葛明开始,天主教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教区各机构全数关闭,主教座堂被拆毁,主教、神父、修女、教友受尽凌辱、监禁和苦刑,无一幸免,仅死于狱中的神父就有十几位。1967年2月25日,赵振声主教被捕,1968年10月15日死于狱中。虽然在这时进行传教有批斗、监禁甚至死亡的危险,但仍有数以百计的神父、修女、教友冒着危险秘密传教。
复兴:
1979年圣诞节,教区大部分神父连续举行多台露天弥撒,多年受压抑的大批教友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连夜赶来,每天成群结队地跟着神父,不停的参与弥撒。当时献县教区有5万教友。
1981年12月25日,张庄小教堂开放,弥撒从午夜零时开始,有4500人参礼。此后,教区陆续修复教堂百余座。
2003年10月1日,耶稣圣心主教座堂重建完工,举行祝圣典礼。2006年,在此举行教区成立150周年庆典活动。
详见:
《庚子之乱时期的献县教区》
【历史旧照】

Séminaristes chinois dans une mission jésuite, in En Chine au Tché-Ly Sud-Est une mission d’après les missionnaires,du Père Henri-Joseph Leroy, s.j., éd. Desclée de Brouwer, 1900

1900年左右的献县天主堂印书馆。
前來天主教直隸東南代牧區參訪並與神父們合影留念的法國在華軍方某團,背景信息提示攝於1901年。
1900年拳乱中的五位殉道司铎。

清末直隸東南滄州地區(範圍約今河北省滄州市轄境)一名華人男子正「瞻仰」某天主教耶穌會士(拉丁文名:Societas Iesu)神父墓碑,干板攝影,四角插嵌影集內頁裝裱,佚名,約1900年前後。
献县忠贞教会李振荣主教:

王俊德神父,候经文主教,刘定汉主教,徐新光神父,徐思远神父,张竹溪神父

候经文主教
【历任主教】
【1】郎怀仁(Msgr. Adrien Languillat,S.J. 1856-1864),法籍耶稣会士。1865年改任江南代牧区主教。1878年逝于上海徐家汇耶稣会院。
【2】杜巴尔(Msgr. Eduard Dubar,S.J. 1864-1878),法籍耶稣会士。
【3】步天衢(Msgr. Henri Bulte,S.J. 1880-1900),法籍耶稣会士。
【4】马泽轩(Msgr. Henri Magnet,S.J. 1901-1919),法籍耶稣会士。
【5】刘钦明(Msgr. Henri Lecroart,S.J.1919-1936)法籍耶稣会士。
【6】赵振声(圣名方济各·沙勿略,1937-1968),首任国籍主教,耶稣会士。1894年生于河北景县。1937年2月2日,被教廷任命为献县教区代牧,1948年10月10日成为献县教区正权主教。1947年北京田耕莘枢机因病去世,赵振声被任命为北京教区代理总主教。50年代加入爱国会,自选自圣多名主教。文革期间被捕入狱,1968年10月15日在献县监所中被折磨而死,遗体被扔于乱沟之中。1981年4月3日遗骨迁葬云台山公墓。
【7】李振荣(圣名保禄,1982-1992),1919年9月29日生于河间东阳庄。1935年9月进入献县小修院,1040年进入景县大修院攻读哲学,1943年5月成为耶稣会士,1946年赴上海徐家汇攻读神学,1951年5月30日晋铎,1956年被委任为大修院院长。1957年因忠于教宗,拒绝加入爱国会被捕坐监达23年,受尽酷刑,包括遭警察用竹签钉手指,直到1980年被无罪释放。获释后为牧放羊群不辞辛苦,于1983年被天水教区王弥禄主教祝圣为献县教区第七任正权主教。1989年因参加大陆主教团再度被捕并被软禁,当时李主教处于患癌期间,病重垂危才被释放,三个月后在1992年4月20日,复活瞻礼的次日下午安逝主怀,享年七十三岁。逝后安葬于沧县前八方天主教堂。李主教逝后献县教区忠贞教会司铎逐渐全部转为了公开教会。
爱国会主教:
【8】刘定汉(圣名若望,1992-1998),耶稣会士。1917年生于天津,1950年晋铎。1981年11月7日被选举为献县教区主教,献县教区首任爱国会自选自圣主教。
【9】侯经文(圣名伯多禄, 1998-1999)1927年生于献县,1956年晋铎。1998年由刘定汉主教祝圣为献县教区主教。
【10】李连贵(圣名若瑟,2000-)1964年11月26日生,河北省献县百姓庄人。1991年3月19日在献县总堂由教区刘定汉主教祝圣为司铎。1992年9月——1993年9月任教区沙勿略修院院长。2000年3月20日由刘定汉主教主礼,景县教区范文兴主教、陈锡禄助理主教襄礼,在献县总堂祝圣为献县教区主教。
1940年的堂口包括:泊头、张家庄(耶稣会的初学院、小修道院、哲学院)、河间(大修道院、修女院)、任邱、范家圪达、王蔡间、卧佛堂、献县(修女院)、交河、深县;1940年有86, 276名信徒、38座大教堂、459所小教堂和祈祷所、73名外籍传教士(耶稣会)、44名本地司铎(其中20名耶稣会)、29名耶稣会辅理修士(其中5名外籍人)、21名外籍修女(炼灵中保会[Auxiliatrices des ames du Purgatoire]、宝血会[Sisters of the Precious Blood])、86名本地修女(献堂会、炼灵圣母会)、1所大修道院(泊头张家庄、16名修道生)、1所小修道院(98名修生)、2所高中、2所传教员学校、13个初中、348个小学或简单学校、684个道理学校、2个孤儿院、1个医院、20个诊所。
献县张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是位于中国河北省献县的一座著名的大型天主教教堂,天主教献县教区的主教座堂。献县教区是中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天主教教区,有“华北第一堂”之称。
【黄铁房天主堂】
黄铁房地属泊头市,相临307国道,并与衡水武强相邻。因为离献县最近,故而堂区划分属于献县大郭庄堂区。现任本堂吴常在神父和杨敬畏神父,教友约有五百,出了几位修女现服务为教区各个机构。
【东留村天主堂】
这村总共才一百多教友,在这一带是个中心堂口。附近几个村庄的教友一般都来这里赶弥撒。
【后庄村天主堂】
淮镇素有“回族之乡”之称,这里居住着几千回族人。后庄教友才二百余人,就像是森林中的奇葩,孤芳夺艳。2014-5-1祝圣。
【抛军哨天主堂】
本村教友只有百余人,可除去出外务工人员村里也就有几十口教友。
【常召庄天主堂】
【八里庄天主堂】
【陵上寺天主堂】
据相关史料记载,本村李卜后人第三四代(即李学闵及其父)在220年(约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接受了信仰。后来其他李姓、廖姓、田姓、卢姓等教友先后信教。1864年,信昌元、李连壁教友曾助天主教会从盂兰寺住持沙正手中购得云台山及周围沃田二顷余(215亩)。(李连壁,字润玺,李学闵之孙,良医李杰三之子。时与同善堂田宝华<字辉堂>为陵上寺村董。任陵上寺教会会长。其三子李登华颇负盛名,民国四年,曾任广西龙州县知事)。1866年3月耶稣会巴黎省前会长戴元英神父巡视江南后抵达献县。3月8日圣周三戴神父祝圣了主教座堂,圣周六抵达陵上寺,为50位望教友领洗,为2人付坚振,并指示在陵上寺建协助传教的男子师范学校。1866年夏的一场大水,陵上寺学校被破坏。1867年天主教会在陵上寺建贞女学校,开始招收贞女培训,首批贞女30人。1873年该校迁入张庄总堂称女子师范学校(女传道员学校),俗称仁慈堂。1886年徐波理神父(法籍耶稣会士,1828年1月28日生)在陵上寺成立传道员学校。到同治年间陵上寺的信众已初具规模。
庚子年(1900年)义和团盛起,到处都竖起拳场。庚子年七月二十日,陈泽霖率清兵攻破景州朱家河村,圣任德芬与圣汤爱玲神父及3000余名教友殉道。时有乡谚云:“打了郭(献县南郭庄),撒了饭(河间范加圪垯),三陵寺(即陵上寺的前称)上站一站。”这句话从侧面说出了陵上寺教会在当时的影响。早在光绪二年二月,捻匪犯境,民多筑寨自卫,西方传教士也非常关注华北社会的寨堡景观。明恩簿记述曰:这里的乡村差不多就是一个微型的城市,外面有类似于城墙的土圩(wei )子。陵上寺经由信昌元和同善堂倡议,环村修起土圩子,外掘深沟,以防捻匪的进犯。这为阻挡庚子年义和团的进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庚子年6月18日,义和团攻克陵上寺东十余公里的肖留信村,死伤不少教友。次日其村教友投奔陵上寺,同时也有其它村庄的教友数百之众前来。据泊头惠庄唐鸿书(幼岁补博士弟子员,岁贡生。为地方董事)所撰李连壁墓表云:光绪庚子,拳匪之乱,教民奔依连璧数百人,连璧以兵法部勒之,使就范。会捉拳匪数人至,众欲杀之。连璧见皆幼童,力阻,乃纵之。及外国兵至,连璧又护持城东诸村,使不困于需索。据老人相传,当时所建圣堂为扇形教堂。只可惜,有关当时教堂的图片文字记述,已无可考。
庚子之乱平息后,有法国籍鲍神父担任本堂。鲍神父在民国三年(1914 年)主持建造了一座新教堂并奉圣若瑟为主保。教堂占地5.3亩(其中有信昌元田地及廖福增、廖福宁、廖福惠、廖福旺宅基地),为哥特式建筑,古朴典雅,巍峨壮观。特别是由神父自欧洲运来的大钟,其音质清脆,数里可闻。可惜这一宏伟建筑在十年浩劫中(1967年)被毁,铜钟也不翼而飞。教友的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军挺入河北,所过之处一片萧条。途经本村,本堂法国神父丁鸣盛,与国民军交涉,国军有所顾忌,故未对本村及四乡加以骚扰,绕村而过。事后惊魂归壳的乡党群议联名为丁神父敬颂万民伞,同时为教堂送匾:拯救一方,惠济群黎。上款:颂丁翁大司铎盛德;下款:民国十五年旧历三月下瀚敬立。挂于神父居室。开放后,因为没有教堂,教友们聚集在教友家祈祷,参与弥撒。
1980年,全体教友齐心协力,收回原教产,把生产队的房屋经过简单装修,就成为了宗教政策开放后的简易教堂,自此教友们有了集体祈祷的场所。1982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友数量的增多,简易的教堂已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全体教友自己动手,在原址上建起了比较宽敞的圣堂。1991年,由于所建圣堂出现裂缝,堂内空间小,容纳不了日益增多的教友。时任本堂李中原神父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决定重建新堂。1992年春节后,全体教友一齐动手清理危旧的教堂。1993年 3月建成了庄严神圣、宏伟的天主圣殿。2009年,时任本堂郭宠林神父和会长商议,由教友集资,重新装修了圣堂。2013年5月1日,圣若瑟劳工主保瞻礼日,隆重举行了建堂二十周年庆典。
【郭尚庄天主堂】
【齐庄天主堂】
1958年,土改期间,教堂被充公,后被学教占用。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期。开放后。开始时,因为没有教堂,教友们只能在比较宽敞的教友家念经,参与弥撒。历时五年之久。我们视之为流动圣堂。
1985年,经过教友的努力,落实教产,收回原教产,略微装修,这就是第一个简易的教堂。从此,教堂由流动圣堂转变为固定的教堂。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家。1986年,随着教友生活的提高,简陋的教堂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教友们决心在原有的旧址上建一个较大并且较牢固的圣堂来代替原有的教堂。几经努力,我们的第二个家竣工了。教堂的照明也解决了,由电灯代替了煤油灯。
1989年,神父会长教友们决心建造一个质量较好的圣堂,因过去的圣堂结构简陋,又遭遇多年的风雨袭击,早已破旧不堪。随即教友们四处筹集资金,并得到周围各村交友的大力支持。此时又得到本村留居海外的齐西哲,齐敏哲和王金良神父的资助,历经半年之久,一座庄严,神圣,中西式结合的教堂落成了。并于1991年举行了落成和祝圣典礼。这就是我们的第三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