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5年,即清光绪十一年,天主教直隶西南代牧区代牧主教派遣法国籍传教士包儒略神父(Brugnicre )来到邢台,在城内北长街建了传教士住房一所,进行传教活动,天主教正式传入邢台。1894年,光绪二十年,扩建成一所临街五间的小教堂和十几间附属建筑,之后又在离城四十里的心长村修建教堂一座。当时,邢台城乡一带的传教事务一直由包儒略神父负责,传教经费由正定主教公署供给,领洗入教的人数并不多。1900年春,中国北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首先指向的是教堂、传教士和信教的老百姓。天主教在邢台城乡的传教活动曾一度停顿。
1902年直隶西南代牧区代牧主教派遣华籍李树芳神父到邢台,征购土地,扩建教堂。历时两年多,修建了一座24间的大教堂。后又陆续建房110余间,天主教堂已具相当规模,并开始兴办慈善事业。1905年成立了天主教邢台分堂,由意大利籍神父孟爱理(Monellni )任分堂司铎。1910年意大利籍神父樊荫爱( Stefini)接管邢台天主教传教事务,同年邢台分堂升为总堂。1931年波兰籍神父葛乐才(Krause)奉教宗比约十一世(PopePiusXI)命令带领几个波兰籍传教士到邢台,由葛乐才任邢台总堂司铎,筹备成立顺德教区。1933年,天主教从正定府代牧区划出邢台等县分设顺德府监牧区,管理旧顺德府所属邢台、沙河、任县、尧山、内丘、广宗、南和、巨鹿等九县的天主教教务活动,交给波兰遣使会神父负责,葛乐才为宗座监牧(代理主教)。1944年1月13日,顺德府监牧区升格为顺德府代牧区,葛乐才为代牧主教,华籍神父德英谦(北京人)任副主教。
1946年4月11日,教宗比约十二世(PopePiusXII)颁布宗座宪法,宣布在中国成立教会圣统制,将中国的所有代牧区,包括香港在内,一律晋升为教区。顺德府代牧区升格为顺德教区,葛乐才为首任正权主教。此时,天主教顺德教区计有中外神父21名,修女29名,修士2名,信徒2万余人。 1947年邢台沦陷后,葛乐才主教离开邢台,华籍赵志良神父为代理主教。
自1949年后的历次运动到“文革”期间,天主教的宗教活动受到严重冲击。在邢台的外籍传教士被驱逐,陆续离开中国;本地主教神父被监禁“劳动改造”,有些死于冤狱回归天乡。教会的各项事业被迫停办,教堂等产业被占用或破坏。1980年代后。有限恢复活动,部分教产归还教会。
天主教在邢台的发展概述
秋 涛
(一)天主教在邢台的历史沿革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天主教正定教区主教公署派遣法国籍神甫包儒略(Brugnicre )到邢台。在城内北长街建了传教士住房一所,进行传教活动,天主教始传入邢台。光绪二十年(1894年)扩建成一所临街五间的小教堂和十几间附属建筑,后又在离城四十里的心张村修建教堂一座,仍由包儒略负责在邢台城乡一带的传教事务。传教经费由正定主教公署供给。当时入教信徒为数不多。
1900年春,中国北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揭竿而起,斗争矛头首先指向洋教堂。阴历八月二十一日,邢台一带的义和团和当地民众烧毁了城内天主教堂等全部建筑。包儒略逃往天津租界。心张教堂在配备枪炮的教民固守下,义和团未能攻破。在当时的形势下,天主教在邢台城乡的传教活动曾一度停顿。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定卖国的“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邢台县被分配二十万两,人民负担沉重,民不聊生。顺德府亦因曾发生教案,被罚停止科举五年。是年包儒略由天津返回邢台,肆意敲榨勒索,向各家搜查,凡拿教堂一砖一木者均需赔罪罚款。邢台教案因外国传教士蛮横无理而纠缠不休,后经清政府当地官员卑躬屈膝和当地士绅的多方斡旋,议定赔偿白银4000两重修教堂,方才了结。据旧邢台县志记载,为斡旋教案出力的邢台商绅李福曾被清直隶总督奖五品顶戴。
1902年正定教区主教派遣华籍神甫李树芳到邢台,征购土地,大兴土木。历时两年多,修建了一座24间的大教堂。后又陆续建房110余间,天主教堂已具相当规模。为了争取群众,开始转变传教方式,兴办慈善事业。1904年首先设立治疗眼疾的小门诊部,地址在天主教堂对面。初建时仅有两间房屋,称“顺德道济所”。1905年成立了天主教邢台分堂,由意大利籍神甫孟爱理(Monellni )任司铎。1910年意大利籍神甫樊荫爱( Stefini)接管邢台天主教传教事务,同年邢台分堂升为总堂。1931年波兰籍神甫葛乐才(Krause)奉罗马教皇命令带领几个波兰籍传教士到邢台,预备成立顺德教区,由葛乐才任邢台总堂司铎。1932年在原“道济所”的基础上扩建成立“顺德公教医院”。以治疗眼疾为主,并附设孤儿院、养老院。又在天主教堂院内办了义德学校,利用文化卫生慈善事业,扩大教会的影响,发展教会组织。
1933年10月,天主教在邢台成立了“顺德教区”,脱离正定教区管辖。教区管理旧顺德府所属邢台、沙河、任县、尧山、内丘、广宗、南和、巨鹿等九县的天主教教务活动,葛乐才任监教(代理主教)。由于顺德教区多由波兰籍传教士主持各项教务和慈善事业,所以邢台群众又称之为“波兰教会”,是年,全教区天主教信徒已发展到14646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主教在邢台的传播又有了进一步发展。1938年在义德学校基础上开办了义德中学,1940年完成公教医院的扩建工程。波兰籍神甫朗本仁主持邢台总堂并负责教区的对外事务。1944年葛乐才升任顺德教区的正主教。华籍神甫德英谦(北京人)任副主教(助理司铎)。当时日伪顺德道军政各界头目到天主教堂庆祝葛乐才升任主教,并合影留念。邢台解放以前,天主教顺德教区计有中外神甫21名,修女29名,修士2名,信徒20686人。邢台城区内建有耶稣圣心堂、若瑟堂、圣母堂等三所教堂,乡村建有心张、后东峪、河下、张尔庄、孔桥等5座教堂和7处祈祷所。全县信徒计有2788人。
1945年9月24日邢台城解放。八路军驻邢部队和人民政府积极采取了保护宗教团体的措施。在解放邢台城的当日,邢台军政委员会立即张贴布告声明:“天主教堂是我们友国传教之所。希各军队工作人员加以保护,勿予危难”。但当时一些社会上不法分子乘解放初期,社会秩序尚未完全稳定之机,偷窃天主教堂内物财。为此,八路军邢台警备司令部于10月12日专门发出布告,写道:“近来发现当地不肖之徒,暗中出入于教堂,并偷盗堂内之物资。此种行为既有碍社会秩序之安定,亦对盟国侨胞有失尊重。况教堂乃属宗教团体理应予以保护。今后无论军政人员或当地群众非因公事而又未得教堂之允许者,禁止擅自出入教堂。除令饬各军政机关遵照执行外,仰全体市民一体周知,此布。”为方便教会人员在教区九县的传教活动和往返北平、石门等地,各级人民政府发给各类通行证,戒严证等,予以特别的照顾。1945年10月16日邢台市城关区政府发给葛乐才的证明书写道:“为证明事:兹有邢台教区天主教总堂主教葛乐才,年四十九岁,系波兰国人。在旧顺德府九县(邢台、沙河、南和、平乡、广宗、巨鹿、任县、尧山、内丘)宣传天主教义,请军政机关查证放行,并予以保护为荷。此证”。边区政府领导也给予邢台教区的神职人员相当的礼遇和热情帮助。1946年夏,朗本仁到邯郸。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杨戎正副主席设寡款待。同年11月10日边区政府行政委员兼北方大学秘书长罗青致书葛乐才与朗本仁:“……边区保护宗教指令谅已发下。沙河问题现在如何?有事仍希与政府恳谈,不难获得合理解决,弟亦决当随时照顾也”。邢台解放初期,战备紧张,物资供应并不十分宽裕。但当天主教总堂提出困难时,人民政府立即拨给孤儿院小麦四干斤、煤炭五千斤,拨给义德中学小麦三千斤和大批木材。政府在1946年分两次发给义德中学生产基金和补助费。总计前后补助钱物折合冀南币二百万元以上,用以扶持教会的慈善教育事业。
1946年12年,邢台市、县人民翻身联合委员会召开包括天主教信教群众在内的各界群众大会。揭发、控诉天主教堂内一些反动传教士背着众多信徒,私藏枪支,窝藏日伪汉奸财物,掩护汉奸特务等破坏活动。1947年1月15日人民翻身委员会举行公审处理大会,作出把教堂的房舍、土地、财产折价赔偿群众损失,解散孤儿院、孤儿由政府抚养,将葛乐才、朗本仁驱逐出解放区决定。其他外籍传教士于1947年和1948年先后离开邢台回国成经上海赴美、法、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
土改运动中,很多贫苦的天主教信徒群众分了房屋、土地、享受到土改胜利果实。本市广大信徒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和人民政府,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杨世才和几名信教群众报名参军,保卫土改胜利成果,杨世才在淮海战役中光荣负伤。苏栋成为邢台城解放后,由政府所办的第一期识字训练班教员。因其工作卓有成绩,在当年《新华日报》头版登了“苏栋同志办的靛市街冬校”一文,对苏栋的工作做了表彰。许多天主教信徒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工作,作出了贡献。
“文革”中,天主教的宗教活动受到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主教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陆续恢复和开放了心张、后东峪二所天主堂和11个活动点。1989年在桥东区卫生街2号为市内的天主教徒解决了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房屋13间的临时宗教活动场所。现在全市天主教信徒共2600余人。经过政策学习,大部分教徒拥护党的宗教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邢台县心张分堂的教会会长郭曾臣被选为河北省天主教爱国会委员,苏栋当选为桥东区政协委员。1989年5月本市第一位由省天主教爱国会和教务委员会委派的神甫张保禄到邢台县心张分堂教会主持教务活动。
(二)宗教派别与信仰
天主教亦称“公教”或罗马公教”,是基督教的一大派别。
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
“天主教”是罗马公教在中国的名称。“天主”一词系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词语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无上的主宰之意。天主教认为,宇宙万物和人都是“天主”创造的。该教除祟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外,还尊玛丽亚为圣母。有一套严格的教阶制度。位居最高者为教皇(也称教宗),下有枢机主教(也称红衣主教)、首席主教、总主教、教区主教、宗教监牧、司铎(也称神甫)、修士、修生等等级。天主教每年有四大宗教节日,通称为“四大占礼”。它们是:耶稣圣诞节、耶稣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天主教的主要宗教详式是弥撒。
基督教东派一支聂斯脱利派曾在唐代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当时称为“景教”。会昌五年(845年)后在中原地区中断。
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天主教方济各会获准在大都(今北京)设立教堂传教,天主教开始在中国各地传播,信徒约6万人。元亡后,天主教在中国绝迹。
明朝中期,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到清康熙年间,全国教徒达30万人。这期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在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同时,介绍了许多西方科学知识到中国。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支持在中国各地传教。天主教内有众多修会。在邢台的传教士属于遣使会,又称味增爵会。该修会17世纪创办于法国,以派遗会士往乡问贫民传教为宗旨。除传教外,兼办慈善事业。18世纪传入中国,1885年传入邢合,该修会传教士在邢台开办的医院、学校、孤儿院、养老院等慈善事业皆是为扩大天主教影响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后,邢台天主教信徒割断了与该修会的联系。众多教徒走上独立自立、自办教会的道路。
(三)原邢台天主教堂及教区附属机构
耶鲜圣心堂 建于1902年,是顺德教区和邢合总堂的教堂,又称“经堂”。该堂24间,南北走向。堂门建有钟楼,钟楼顶高七丈有余,座落于桥东区北长街北端路东,顺德教区主教公署院内。主教公署的门楼为中国古典式建筑,上有《义德堂》横匾。院内除耶稣圣心堂外,附属建筑共110间,占地20亩.为当时顺德教区的主教和邢台总堂的司铎办公传教之处。1947年关闭。
若瑟分堂 建于1930年前,有6间的小教堂一所,平房45间。地址在桥木区铁工街。1947年关闭。
公教医院 始建于1904年,地址在现在邢台地区眼科医院内。原为两间房屋的小门诊部。后称“顺德道济所”,以治眼疾为主。1930年眼科专家,波兰籍神甫宣蔚仁到邢台。1932年扩建成顺德公教医院(又称仁慈医院),设院长1人,医生2人,护士22人,设病床30张。同年波兰籍修女金兰英接任公教医院院长。
1934年,顺德教区的巨鹿总堂、沙河北掌总堂、尧山南关分堂、内丘大辛庄分堂均设立了由修女主持的诊疗所,与公教医院保持医务上的联系。1938年医院开始扩建,1940年竣工。建成大小二栋楼房,病床增加到60张,并开设了眼镜室,开始验光配镜。公教医院除主治眼科病外,兼治内、外、妇、儿及口腔、耳鼻喉等疾病。经几次扩建到邢台解放前为止,发展成占地15亩、楼房132间、平房117间、病床180张、名闻华北的一所专科医院。并附设医务学校和护士学校。由于宣蔚仁大夫高超的医术,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病人都纷纷前来投医,宣蔚仁大夫除行医外,还培养了很多眼科专家。曾在该院行医的除宣蔚仁大夫外,还有中国大夫徐校卿、范相如、魏劫沉、魏晓东、韦殿英、仲祥杰、刘敬之、张琦、宋智仁等大夫。护士由若瑟修女会的修女担任。公教医院的建立,在主观上是以治病为传教的工具,但客观上对发展邢台的医疗卫生,尤其是眼科医疗技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45年9月24日邢台城解放。人民政府和驻军下令保护宗教信仰和医院。1946年7月1,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派尹丁凡和唐熙风两同志到公教医院。这时医院的医生,眼科有宣蔚仁:(波兰籍)、涂校卿、魏晓东,口腔科有秦报吉(意大利籍),眼镜室有毕成光,药房有裴淑英(波兰籍)、吴宝禄,化验室有宋守恩,以及中外籍护出20多名。当年冬季,邢台市县联合翻身委员会带领群众斗争天主教堂内一些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分子的罪行。清算他们给人民群众所造成的损失。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发现这一问题后,指示我方派驻医院人员做好工作,保护公教医院的全部设施和所有医护人员。1917年内,公教医院里所有外国籍人员均先后离开医院。
为了保护医院,发挥它的医疗作用,由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出面,拨款二千万冀南币将医院买下,由军区卫生部派了院长、政委等领导干部和一些部队的医护、后勤人员接管医院。1947年1月28日,原公教医院正式更名为“邢台眼科医院”。从此,结束了教会医院的历史。1950年由部队交给了河北省卫生厅,由地方管辖。
孤儿院、养老院 创办于1932年,附设在公教医院内。孤儿院收容孤儿200余名,邢台解放前尚有59名。养老院收容残老者20余名。借办慈善事业为名,扩大教会影响,1947年停办。
若瑟修女会 开办于1932年,又名仁爱修女会,由波兰籍修女金兰英任会长。地址在公教医院南部,并建圣母堂一座。有中外籍修女3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兼作公教医院的护士。1947年停办解散。
小修道院 开办于1932年,第一任院长是波兰籍神甫文芝彬,第二任院长是波兰籍神甫雷鸣夏。地址在天主教顺德教区主教公署院内南部。培养信徒中虔诚子弟,学制三至四年,毕业后投考大修道院(即神学院)。修生人数在25人左右。1946年停办。
义德中学 开办于1932年,原名义德学校.为小学6年制,学生约60人,生由波兰籍神甫秦报吉创办。后由北平美专毕业生顾宏均任校长。华籍教员有李孟福、申文同、申文彬等人。地址设在北长街主教公署院内。1938年校址南迁至北长街现市三中院内,更名为义德中学。设有男女两部,教徒与非教徒子女皆可入学。校内楼房18间,平反81间,是当时邢台市最大的一所中学。校长由华籍神甫乔志义担任(该人后因反革命破坏活动,1950年被政府镇压)。1947年学校由当地人民政府接收。
(四)原顺德教区组织系统一览表(1946年)
1、原顺德教区所管辖机构表
顺德教区主教公署下辖:任县留垒分堂、巨鹿总堂、任县大北张分堂、广宗县张国寨分堂、尧山县南关分堂、邢台总堂、内邱县大辛庄分堂、邢合县心张分堂、沙河北掌总堂、邢合县河下分堂、沙河县南高分堂、公教医院、附属机构、考义德中学、小修道院、若瑟修女会。
注:总堂设总铎一人,管理各分堂与直辖支堂。分堂设本堂神甫一人,管理支堂。
2、原顺德教区主教公署编制表(1946年)
主教:葛乐才(波兰籍)
助理司铎(副主教):德英谦(华籍)
下设:事务股:朗本仁(波兰籍)、会计股:戴天铎(波兰籍)、咨议股:雷鸣夏(波兰籍)、林荫民(波兰籍)、司方济(波兰籍)
3、原顺翻教区外籍神职人员及修女调查表
顺德教区主要负责人简历:
葛乐才:波兰人,1896年生,1916年于克拉高夫城中学毕业后,入味增爵会神学院。毕业后任司铎,1920年到巴西传教,1929年12月到中国,1931年受罗马教皇指派来邢台,筹备成立顺德教区。1934年新教区建成,任监牧(代理主教)1944年升任主教。1947年初被驱逐出邢台。
郎本仁:1909年生,波兰克拉高夫城人。中学毕业后入味增爵会神学院,1933年任司铎。1935年到中国。1936年来顺德教区,先后在巨鹿、沙河北掌、尧山等堂口传教。1941年主持邢合总堂并担任教区的对外联系工作。1947年初被驱逐出邢合。金兰英:1909年生于波兰拉多摩省。十九岁入仁爱修女会。1933年来邢台,协助宣蔚仁成立公教医院,后任院长。1947年离开邢台。
戴天铎:1911年生于波兰西里细亚省,克拉高夫城中学毕业后,入该城神学院。1936年任司铎,同年11月到中国。1939年到顺德教区,在尧山堂口传教。1943年任教区主管会计。1948年离开邢台。
教区各堂口外籍传教士任职表(1946年):
杨国基(邢台总留堂司铎);贾景铎(邢台总堂司铎);司方济(巨鹿总堂司铎);林荫民(沙河北掌总堂司铎);文芝彬(沙河北掌总堂司铎);柴慈航(尧山南关分堂司铎);史光国(内邱大辛庄分堂司铎)
若瑟修女会外籍修女情况表:
金兰英(公教医院院长);苏哲林(公教医院护士);杨玉珍(公教医院护士);郭世荣(公教医院护士);魏瑟琴(公教医院护士);徐方(公教医院护士)
注:以上司铎与修女皆为波兰籍。于1947年一1948年先后离开邢台。